
正当乌克兰和俄罗斯在伊斯坦布尔进行第三轮直接会谈之际,7月24日,“乌克兰危机背景下的大国博弈与秩序重构”主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实习生周子卿摄
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原副局长乐玉成受邀出席会议并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11家智库和高校的知名专家展开了深入讨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在开幕式上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对中国声音的需求很大,但供给仍显不足。他指出,研究院希望通过公开发布相关报告的方式,让更多国际学术和舆论界人士听到中国学术界的观点和声音,为中国的国际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果能引发关注与讨论,也就实现了他们的初衷。
陈东晓所说的报告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今年组织撰写的《共同安全新范式: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视角》。在报告修改完成、即将发表之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乌克兰危机对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的影响,也为报告的观点做最后把关,希望通过讨论为乌克兰危机的研究提供更加宽广的思路和多元视角。
延宕三年之久的乌克兰危机不仅严重冲击了当代世界的大国关系,也对国际秩序的建构和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报告尝试为乌克兰危机的解决提供中国视角和中国方案。与会嘉宾在开幕式上指出,乌克兰危机远未画上句号,其影响早已超越欧亚地区,掀起的冲击波广泛波及全球,主要大国不同程度地卷入其中,大国博弈异常激烈。这场危机无论结局如何,都将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演变的重要分水岭。专家强调,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进行深入解读,不仅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理解中国立场,也有助于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副所长赵隆在开幕式上从为什么、是什么、要什么三个方面对报告进行了介绍。该报告关注当前和平目标排序差异、各方在冻结冲突与持久和平之间的认知鸿沟、安全逻辑上的碰撞,以及国际法机制的局限性等关键问题。赵隆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政治也是战争的终点。当前国际舆论对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立场和角色高度关注,学术界有责任从中国的官方立场和国家利益出发,尝试为这一全球重大议题提供有益补充,勇于探讨,丰富中国的国际表达。他同时也指出,这份报告并非结论性的定案文书,而是一种推动认知对话的尝试,也是一种塑造新的国际话语叙事的努力,希望能在当前中国关于乌克兰议题话语供给不足的局面下发挥一定影响力。赵隆认为,中国外交的理念与经验对于构建未来的欧洲安全架构乃至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均可提供有益的补充。报告最后部分对中国在未来维和机制、大国保障安排等议题上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版权声明
本站属个体站点,非官方网站。本站的文章内容由系统自动采集,不保证其真实性,敬请自行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并请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联系QQ:1755043837